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通用機械行業規模以上企業7889家,截止2023年底擁有資產總額12199.64億元,同比增長8.19%。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0217.22億元,同比增長4.28%;實現利潤總額835.73億元,同比增長10.45%。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通用機械行業實現營收和利潤雙增長,尤其是利潤額增速超過10%,這是個很華麗的數據了。泵、風機、壓縮機、閥門、氣體分離設備、干燥設備、真空設備……這個市場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魅力,交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答卷?
我們認為,仍處于擴容期的水處理市場向通用機械市場持續釋放著利好,尤其是在泵閥需求方面。
靠大樹好乘涼——靠水吃水
水環境改善常常面臨著反復問題,我國在不同階段針對的重點略有不同,大方向上已經從末端治理轉向了防治一體,并且工作重心移到了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修復上,致力于重塑水生態格局。在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治理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后,提標改造的浪潮接續,大范圍的擴容、擴建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
另外,在污水處理需求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市場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轉向了更細分或者說更高標準化的需求,比如中水回用(再生水資源)、污泥處置、流域治理、智慧水務等等,這才是業界普遍認可的后市走向,支撐這個萬億市場走得更遠。
當然,對于泵閥這樣工業制造領域的標配設備而言,所有類別市場的崛起都意味著新一輪擴張的機會。水處理更是泵閥設備的主打市場之一,細分賽道的拓展也必須是要走到哪兒就把泵閥帶到哪兒的,市場擴容帶來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顯現。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泵閥市場發展的腳步加快了。長久以來,我國泵閥行業的集聚效應就非常明顯,泵閥基地的發展與壯大成為推動行業順時創新,順勢變革的強大動力及后盾。據最新消息,西南最大的產業集群2月底雛形初具——石柱縣“重慶市泵閥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啟航。
彌補地域差距,輻射全國版圖,面向世界市場,國內4000億的泵閥制造裝備產業鏈仍在加深布局,從技術創新、品牌打造等各方面謀求跨越和提升。最重要的,莫過于綠色低碳化和智能化轉型。
互聯智行上臺階——升級闖關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認為,2023年行業經濟運行特點有3個,即科技創新、節能低碳以及數字化轉型。泵閥產品的節能低碳從設計端就開始抓,生產端也通過智能化和自動化升級進一步向綠色標準看齊。
經歷20多年的洗禮,我國泵閥產業由于準入門檻不高而帶來的中低端產能過剩問題還比較突出,“卡脖子”難題不少,核心競爭力強化又迫在眉睫,因此節能低碳所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就成為了泵閥行業的重要轉型方向,同時配合各類項目在碳排放這個標準上的提檔升級。
比如泵,我國市場規模占全球一半,泵產品年消耗電量占比達到2成左右,所以迫切需要在節能降耗上做文章。比如閥門,在石油、能源、煉化等領域的需求占比接近一半,都是些高排放行業,所以全球閥門轉型的浪潮并不令人意外。智能化則不必說,接駁引領未來的技術才能答好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命題。
據悉,全國首條泵閥智能化技術改造線已經于2023年10月正式落地,配置3D視覺定位、智能機器人、壓力感應自適應系統、扭力扭矩自適應系統等。屬于泵閥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未來,高調襲來。